发展企业

      服务社会

            造福员工

发展企业

      服务社会

            造福员工

雷竞技登陆入口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来源:雷竞技下载官网 | 作者:雷竞技官网raybetapp下载 | 发布时间: 2024-04-18 05:23:03 | 22 次浏览 | 分享到:

  水是城市的灵魂,人依水而生,城得水而灵。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及居民精神的依托。从而对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水―具有生态环境、空间景观和文化心理等综合价值,对凸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识别性、提升综合环境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水环境的质量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对于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改善城市黑臭水体。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在尊重本底自然条件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秉承“人―水―城”和谐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格局构建、水安全措施保障、水文化整合传承、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科学治理的方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遵循城市水系的安全性、生态性、经济性、系统性和特色文化性原则。既要全面考虑防洪、除涝、降渍、供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等各项水利目标,也要兼顾水生态修复、交通航运、旅游开发、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要求。注重水资源水环境容量资源、水域与岸线资源等河道相关资源的集约开发、节约利用、管制使用,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高效并与河道保护相协调。

  (2)畅通水系、发挥效益。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疏浚局部卡口、束窄段,以及现有泵站、闸坝,通过调度手段畅通水流,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用地布局要求,适当新增、拓浚河道,合理调整河道功能,完善现有水系布局,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突出重点。突出骨干河道、重点区域的保护和治理,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城市排水、排污口整合方面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彰显城市水文化的传承与鉴赏。创建城市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健康之城。

  调查分析包括现状调查:水系水文、水环境、水生态、市政设施、污染源、景观绿化、历史文化等;规划梳理:总体规划、水功能区划、绿地系统、防洪排涝、排水规划等。

  问题识别是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的重点,是提出整治方案的重点。水环境问题识别包括确定水功能区,查找污染源,计算环境容量;水生态问题识别需认清城市水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河栖息地;水安全问题识别重点是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系沟通。水文化和水资源则要搞清城市水系格局,历史文脉以及城市过境水、雨水利用、污水再生状况等。

  在调查分析与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和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分类。水环境工程:管网截污、污染源控制、生态补水、水系贯通;水生态工程:生态修复、雨洪收集、城市湖泊恢复、控制初雨、增加海绵体;水安全工程:分流排洪、完善防洪围堰、疏通水系、增加排涝能力;水文化工程:梳理文脉、确定主题、构建体系、多彩文化施策、分类整治;水资源工程:雨水调蓄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中水回收利用。

  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贯彻“全区域统筹、全方位治理、全过程控制”的总体方针,遵循“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污染削除原则,按照城市的分区策略,根据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对河道分级,在水环境现状调查及污染源解析基础上对河道进行分类,并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确定治理目标,提出分级管控、分片治理、因河施策、分期实施的系统治理思路,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按照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将区域内水体进行分级:饮用水源地、过境河流、城市内河以及城市封闭水体。对不同水体提出相应管控措施:为重点管控区,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进行重点管控:重点加强城区污染源管控,逐步完善上游污染治理;城市内河及封闭水体:完善“河长制”,消除城区污水直排现象。

  根据水系和黑臭水体分布特点,将规划区划分为多个片区,并根据汇水区域和水系连通进一步细分为治理单元,最终将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及工程措施落实到各个治理单元。

  根据水体污染来源和污染因子特点,分配污染物削减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措施,,水质较好水体以生态修复为主,水质较差河流以“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治理。

  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环境功能区划,将城市的河道作为对象,按照水环境现状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将城市地面水水域分类。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划定城区主要河道水功能与水质目标。

  根据主要河流现有的水文参数及水质监测数据,参照水质目标,城区景观河流选用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水文条件,入河控制量计算执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48-2010),计算指标为COD、氨氮、TP。

  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是对城市防洪、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城市河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能显著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社会效益:美化人居环境,创造人与自然交流的机会;生态科普,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源,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实现“绿色”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优化环境,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促进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收入;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跨越大巴山及鄂西山地,位于北纬28°31~31°44,东经105°44~111°39之间,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0个县区,总面积约7.9万km2,总人口3000万人,其中三峡工程城乡移民120万人。库区土地面积约13万km2,其中耕地面积214.447万hm2,山地约占土地面积的64.1%,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山区。目前,三峡库区山高坡陡,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地质灾害频发,污染严重,百万移民的搬迁安置更是增加了库区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我国生态环境的敏感区、脆弱区和易污染、易破坏区。

  a.政策方面。1995年成立了下属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三峡生态与环境保护协调小组,2001年成立了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与《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以指导和促进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999年后,国务院先后提出了“两个调整”(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大量外迁安置调整和搬迁工矿企业结构调整)和“两个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和水污染防治)政策,对保证库区生态环境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国家强化对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等环境保护工作的执法检查,定期、不定期地对三峡库区的企业、水域和沿岸进行检查,以加强对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

  b.具体措施。①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国家环保总局于1995年组建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涉及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已连续12年向国内外年度监测公报;②在各县的移民安置规划中编制了移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③移民外迁。近8年来,三峡库区已完成近20万人的农村移民外迁,为减轻库区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显著作用;④破产关闭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搬迁企业。目前库区已破产关闭这类企业近千家,可削减COD排放量1.5万t/a;⑤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投资40亿元用于规划库区20个区县兴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1座(污水总处理规模159.5万t/d)兴建城镇垃圾处理场41个(垃圾总处理规模7380t/d)确保到2010年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面水质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到2006年底,库区规划兴建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已基本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将投资120亿元(一期治理40亿元,二期治理80亿元)治理库区崩滑体617处(近期治理197处),实施监测预警742处。现库区一、二期规划的治理项目大多数己顺利完工;⑦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倾斜库区水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库区长江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小流域水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农业生态工程和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的1‘青山绿水工程’。到2006年底,三峡库区治理水土流失2万km2,其中安排造林计划90万hm2,退耕还林、还草数万hm2,兴建基本农田18万余hm2,营造经济果林20万余hm2,使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4%,进入库区的泥沙减少了60建立了12个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对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以及中华鲟、胭脂鱼等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工作,使库区一大批珍稀植物和珍稀动物得以保存;⑨采用高新技术进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三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采用了“3S”(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监测精度达到1:50000,信息提取准确率达85%以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定期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移民安置、搬迁企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库区水质、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基本良好3]。但由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加之百万移民大规模搬迁安置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可变因素,因此,目前库区生态环境仍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

  a. 水库蓄水加剧了库区地质灾害。三峡库区系古滑坡、丹塌和岩崩多发区,水库蓄水后会诱发地震、滑坡和库岸坍塌。

  b. 7水库蓄水增加了水污染防治难度。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深增加,流速减缓,江水自净能力减弱,部分支流口形成的库湾受回水顶托影响,易出现水域富营养化现象。

  c. 安置百万移民给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三峡工程建设淹没库区大量土地,同时需要就地安置城乡移民100万人,还需要搬迁城市2座,县城11座,集镇116个,复建为数众多的工矿企业、公路桥梁、港口码头、电力通讯等,粗略统计需要占用土地1万多hm2,使库区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同时,安置20多万农村移民要占用大量土地,毁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对库区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d. 水荦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三峡水库将在库岸带145~175m水位之间形成一个落差达30m的季节消落区,面积达348.93km2。在水位周期性涨落影响下,消落区易成为型沼泽地带,危害人群健康,并造成崩塌型地质灾害、库岸带裸秃荒漠化等问题,危及部分城镇和农村安全,对库区水岸生态系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为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三峡库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移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生态库区,提出如下建议:

  a.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增强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减少污。

上一篇:淮北临涣化工园区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 下一篇:国务院关于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